一生痴情的李商隐

       ■刘凤鸣(四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寄往长安的一封家书,也是一首悼亡诗。雨夜潇潇,雨打芭蕉,一切氛围都充满了离殇苦恨。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说还没有定下来呢。写到这里时,天地一片寂静,屋内烛火摇曳。此刻巴山细雨漫天遍野,簌簌落下,叮叮咚咚不绝于耳。那么我也想问问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之下共剪红烛,一起聊聊今夜我对你的浓浓思念……


       李商隐一生命运跌宕起伏,不到10岁便丧父,从小跟着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贴补家用,他早早地出去打工,给人抄书赚一点儿钱,以此来减轻母亲的负担。5岁遍读诗书,16岁因为文章出众而小有名气。17岁搬到了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大佬。24岁考中进士,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成为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才华的欣赏,丝毫不减当年的令狐楚。于是,就有了让自家千金隔帘相看的情景。“准岳丈”的赏识,加上韩瞻这个“连襟”牵线,很快,李商隐就与王晏媄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穷人孩子痴情种”,李商隐为王晏媄写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一诗,令王氏欣喜不已,尤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百年来吟咏两心相知、会情达意的爱情名句。


       尽管爱情不能当饭吃,却能在人生失意时作为精神支撑。随着李商隐的母亲、岳父相继去世,他只有和妻子王晏媄相依为命。为了养家糊口,他放下面子四处求人,却又总吃闭门羹。此时,王晏媄总是耐心温柔地安抚他,摩挲着他的后背,轻轻地耳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王晏媄的爱,给黑暗时期的李商隐莫大的力量。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在849年,李商隐收到武宁军节度使卢洪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


       这一去近两年,当他风尘仆仆地从徐州回到长安的家,却发现妻子王晏媄已经去世。他在悼亡诗《房中曲》中写道,“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李商隐在经历丧恩师、丧母亲、丧岳父、丧妻子之后,郁郁寡欢的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川蜀,思妻念妻中便写下了《夜雨寄北》。


       全诗不断跨越时空,蕴含真假与生死。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是真且生。王晏媄生前一定无数地问过李商隐,而他也无数次这么回答。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真但死。回到当下,巴山秋雨,夫妻一生一死,阴阳永隔。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假且死,共剪烛火。这一幕再也不可能发生了,只能存于美好的想象之中。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假但生,我们一起聊此刻的巴山秋雨,虽然是假,但也许在某一个时空里,还有另一个李商隐和王晏镁,他们天长地久地在一起,直到时间把岁月全都带走。


       写完《夜雨寄北》几年之后,李商隐也在萧索孤独中离开了人世,临终前留下《锦瑟》一诗,作为一生爱恨的回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