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皇帝新装”的伪文化

       ■ 宋轩(甘肃)


       文化是个大概念。《辞海》对文化的广义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法律、科学等;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包含于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这样说来这个概念太宽泛了,今天我所说的文化,仅指我经常接触且有所感悟的诗词书画方面。


       我身边有许多搞文化的,权且尊之为文化人。文化人者,在某一精神领域、某一特定区域崭露头角且有点见解者,皆可冠之为文化人。文化是分地域的,文化人的大小我想也是由地域决定,地域越广,传播越远,影响力越大,文化人之声誉也便越大,这就有了大文人和小文人的区别。


       我所生活的小县,一些人皓首穷经,把一生奉献给文化,甚而苟延残喘,依旧把笔不辍,耗费了毕生精血,却最终没走出这个小县。但观其字,遒劲潇洒;读其章,文思缜密;品其画,栩栩如生。他们有些是草根农民,有些是讲台教师,有些是基层干部。他们最了解百姓,最了解生活,也最知道人间疾苦。但他们的力量太微弱,微弱到只能在小县转悠传播,博得几点稀落的掌声,甚而几句鄙薄的冷言讽语。


       本人天生愚钝,娱乐之事一概不通,麻将棋牌甚而不识,余暇只爱翻翻杂书。翻着翻着,有了点想法。怎么一些很有名头的期刊杂志、大型展览所刊展的有些文化作品,品读起来较之我县身边的小文人,差之甚远?是我浊眼难辨真金,还是真金玩我?那些所谓大家的大作,现代诗云里雾里不知所咏,古体诗村言俚语味同嚼蜡,没有一点精神的享受和愉悦。而那些书画作品,字体歪歪扭扭无法辨识,画作朦朦胧胧胡乱涂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目的是弘扬正气、鞭笞邪恶,但文不知云何、字不知何体、画不知何物,读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精神产品无法进入大脑,谈何愉悦、享受和鞭笞?当然其中不乏佳作,我意是一盘好菜,让几只苍蝇给糟蹋了!


       近读一文,言《全宋词》一书收录宋时词人一千三百三十多家两万多首,词人大家寥寥几人。周邦彦作为宋词集大成者,穷其一生方作词六百多首,而大诗人崔灏,也不过几首诗作传世。当然丧佚有之,但真要量大也不致只留几首,皆因作者要求谨严不随意涂鸦所致。反观现在诗坛,有人一生可写数万诗歌,出书数卷;有人一天可做古诗数首,可谓数量可观。他们说,这是灵感来的结果。量大必然质次,这也就造成当前诗坛乱象丛生,鱼目混珠,古体诗写成了口诀,新体诗写成了乱语白话,要么言之无物,一味干嚎,要么胡乱堆砌,不知所咏。这也不能不让人思考,偌大盛唐,诗人不过百人;诗仙李白,也只留作千首。是时世造就了诗人,还是诗人抛弃了时世?贾岛为一诗而拈断万根须,孟郊穷其一生也不过两首诗歌流传,今人何以挥毫诗万首?看来天才都在一夜间如锥破囊,崭露头角了。灵感在当下横冲直撞,可怜了古时文人!

       想来古时真好,只要你有激情,挥毫泼墨,赋诗一首,可以直接写在客栈或亭阁墙壁,好诗自然流传千古,诗人也就名垂千秋,那怕是专为妓女填词的柳永。真诗人用不着包装吹捧,群众是最好的经纪人。这让我想到王维的《渭城曲》,感念故人之离别,诗人思绪万千、涕泪涟涟,客栈挥毫泼墨,未待故人到达,诗歌却已被传唱到了玉门关,千载流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那个时代识字人不多,但他们会听。而现在呢,文坛被一些所谓的大家把持,一些作品水平低劣、作者人品低下,浑身充斥铜臭之气,压制无数天才,故有文苑、歌坛、画界拜师风潮,目的只为在简历中写几句某某弟子、真传弟子、关门弟子之类,甚而还有几代真传弟子之说,以此攀附显贵鸡犬升天。问题是攀到龙凤倒可,只怕攀上一只乌鸦,可就只能“呕哑啁啾难为听”,岂不悲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多人无一丝教坛经历,却随意被冠之为老师;老师与弟子仅有一面之交,便可以师生相称,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本人学识浅薄,自然难悟大家风范,权且斗胆将难懂之诗称为丑诗,难解之画视为丑画,难识之字释为丑字。因有丑人,拉了一班丑弟子,所以丑书丑诗丑画盛行,而大家齐呼“好好好”,愚己者,何以愚人?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小说《皇帝的新装》读后甚搞笑,那时候不理解,以为此文太假,世上还有此等愚昧之人?现在看来,何其现实。一个戴着王冠的家伙在示众,几个小丑在吹捧,一群傻子在狂呼,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舞台上人体最丑陋的一面,但他们不说,因为一说小丑就会说你是傻子,你没有看到皇帝华丽的新装,不是圣驾没有穿衣服,而是你长了一双无法识别新装的眼睛。这与现在的文化界何其相似,诗没看懂,是你没文化,字没识清,那是你不懂书法,画没看明白,那是你品味太低!那这些作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难道仅仅为了在几个梳长头发留胡须的大家中流行品读?但他们却要挂在网上动辄售价数万让普通百姓买单,意欲何为?我想那些互相吹捧的大家是断不会掏钱购这些大作的。艺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宗旨,在这些大家炒作吹捧的领域已经荡然无存!

       本人天生愚钝,也非文化人,只是一个看客,纯为个人所见,有时难免走眼。但我看到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正在上演。被吹捧者头戴王冠习惯于高高在上,吹捧者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极尽所能,只可怜了台下的看客,让丑剧污了他们的眼睛和耳朵,但愿不要糟蹋了他们思考的脑袋。


       想到这里,我倒为我县的小文人感到庆幸。好在他们没有拜倒在某个“皇帝”的跨下,也没有变成小丑献媚讨好,台下好像也没几个愿当“傻子”的看客。其实小地方大家活得很简单,互相都了解,谁也没心思去表演《皇帝的新装》,新装也愚弄不了群众的眼睛。这样看来,我所在的小县可真是一方文化的净土,文人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