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相融 善与美互鉴——《蓝予诗画作品集》赏析

       ■ 周思明(广东)


       在当代文艺界,蓝予是一位集作家、诗人、画家和记者于一身的跨界创作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蓝予诗画作品集》(羊城晚报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遂成为她这一身份的背书。观赏本书,窃以为它确乎价值不菲,颇值点赞。


       《蓝予诗画作品集》有着突出的审美艺术特色。在作品集中,诗歌与国画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诗画一体、画诗互鉴的马泰效应。这种结合使得她的诗画艺术作品在诗歌与绘画两种不同门类上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水准。就画作而论,蓝予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表现出她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她的人物画,特别是线描人物仕女画,展现了她对细节的精致刻画和对笔墨运用的娴熟把握。蓝予的画作,笔墨运用大胆而富有节奏感,如《消夏图》中衣褶线条的涩滞凝练和用笔的恰到好处,以及背景丝瓜的湿笔寥寥数笔淋漓奔放,展现了她对笔墨控制的恰到好处。蓝予的山水画创作热衷于倪云林的简淡风格,并在临摹王翬和黄君璧的山水画上下足功夫,表现了水墨山水以简概繁的创作理念。蓝予在诗歌创作上,也不断探索和尝试,她的诗作不仅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还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个人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蓝予的诗歌与绘画齐头并进,铸就了她在两个不同艺术领域的1+1>2的乘法效应,她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可,还在国际上获得展出和收藏机会,如她的作品《消夏图》在韩国首尔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这显示了她的美术创作已然形成了国际影响力。


       《蓝予诗画作品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造诣,在诗界与画界、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浪漫的桥梁,也为读者受众提供了一次跨界审美体验机遇。《蓝予诗画作品集》打通了现代诗歌与传统中国画之间的壁垒,可谓诗情与画意共舞、传统与现代兼容,其绘画题材多为充满古典与写意色彩的人物山水,而她的诗歌则表达了现代生活的感悟和情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对话。蓝予诗歌和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力量,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其作品能够跨越时间与门类的限制,其艺术探索精神得到业界的肯定性评价,她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法,为诗歌与美术创作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蓝予自幼喜爱写作和绘画,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诗歌与美术艺术风格,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创新精神的结合。蓝予的跨界创作展现了她对美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理解,无论是在绘画的笔墨运用还是在诗歌的文字锤炼上,她都力求达到一种朴素、沉静与美好的审美境界。蓝予的艺术创作得到评论界的肯定性评价,其作品在国内外发表或展出并多次获奖,显示了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非同凡响。可以说,《蓝予诗画作品集》是蓝予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艺术创新的双向奔赴。


       《蓝予诗画作品集》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彰显突出亮色。诗歌与国画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何也?概因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诗歌则更多地表达了当代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结合体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巧妙融合。在题材的选择上,蓝予的绘画作品多选择古典题材,如仕女、山水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元素。然而,她在这些传统题材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使得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情感色彩。在笔墨运用上,蓝予既保留了传统国画的笔墨技巧,如线条的精细和墨色的层次,同时又进行大胆创新,使其作品在保持传统美感的同时,也展现出现代艺术的自由和个性。蓝予的诗歌作品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现代的情感和思想与古典的艺术形式一旦结合,便发散出了一种时空穿越的艺术魅力。蓝予在审美上,追求的是一种朴素、沉静与美丽的境界,这种审美追求虽然有着传统的影响,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她的作品又提供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审美体验,这种具有悖论意味的艺术创作,彰显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审美张力。


       《蓝予诗画作品集》在文化地理学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这本诗画作品集中,许多作品都描绘了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例如,《消夏图》和《莲花山晨曦》分别描绘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美景,展现了各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在蓝予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特定地理景观的细致描绘。通过细腻笔触和多彩墨色,蓝予将自然景观的美感和地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她的作品《云岩观瀑》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体现了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深刻理解。蓝予的诗歌和美术作品不仅描绘了地理景观,还表达了她对这些地域的情感和思考。她的诗歌和绘画作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传达了她对特定地域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例如,她的作品《中年》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中年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她对时间和地域的深入思考。蓝予作品集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激发了读者对时间和空间的丰富想象,体现了她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抉发。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