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馆

       ■ 李培竹(湖北)

       吕勇面馆位于老街口,邻近繁华大道,地段优越。做的是襄阳人习惯吃的牛油、牛肉(杂)面,少说也有二十几年的光景了。


       面馆是吕勇老娘开起来的。当年,吕勇老爹去世早,留下老少七八口人要吃喝,他老娘狠心辞去国营厂子的工作,先去别家面馆打工,偷师学艺后便支起了自己的摊子。

       经过两年的拼打,终于创出名头,笼络了一大批回头客。


       附近学校的王老师,就是吕勇面馆最铁的熟客。从吕勇老娘开面馆起,王老师便常去吃面,有时还会邀上几个交情好的同事一起去。


       王老师说: “吕家老太太的面纯正地道。烫熟的碱面搁碗里,一勺浓汤浇透,再淋上自制的红油,撒一把芫荽、葱花,香气四溢,令人望而生津,吃在嘴里,面条筋道润滑,牛油汤浓郁暖胃。清早吃她家一碗面,讲一上午的课,也不感觉口干肚饥。”


       吕家老太太做事实在,舍得下功夫,每天下午,都要在店子门囗,支着大锅熬制牛骨头汤,浓烈的香味能弥漫半条街。翌日清早,再热开浸着一层泛白的牛油汤,给烫熟的面条浇上一勺,看着就有食欲。食客们当然倾心捧场。


       转眼间十几个年头过去,吕家老太太年迈体衰,将面馆交给儿子吕勇两口子打理。开始,老太太还时不时地来面馆坐坐,发现吕勇有偷奸耍滑的动作,会张口斥责,说急了,还会顺手拍他两巴掌。眼看吕勇呲牙裂嘴地一脸无奈,众食客都乐得哈哈大笑。


       又过去几年,吕家老太太因病去世,人们还惋惜了好一阵子。


       街上经营早餐生意的越来越多,几百米远的距离,做面条的就有五六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都想尽办法既要吸引食客,又要控制成本。
     

       吕勇首先停掉了费工费时的熬制牛骨头汤,改作去批发市场购买牛油块回家兑水做汤。后来还是嫌贵,干脆购买一袋袋廉价的鸡精、牛肉精之类的香料,清早烧一大锅开水,哗啦啦倒上四五袋子,一通搅拌,一锅鲜汤就成了,省工省钱。


       结果是生意日渐清淡,连一些常去的熟客也见不着了。前些时,吕勇生病住院,休息了十来天,再点火营业,却鲜有食客,两口子常常闲得发呆,苦苦撑了几个月,最终关门歇业。


       有天,王老师路过街口,恰好遇到闲逛的吕勇,笑嘻嘻地向他问好。


       王老师随口问道: “你咋不开面馆了?你才五十出头,还干得动啊,做了一二十年,熟门熟路的,关掉多可惜啊!”


       吕勇撇撇嘴说: “嗨,现在都说经济不景气,内卷厉害,生意难做。再说,你们这些老顾客都不来我店子吃面了,我咋开得下去呀?”


       王老师皱皱眉头说: “别家面馆不还在营业?你应该找找自身原因,当年你老娘掌勺时,亲手熬制骨头汤,自制红油;给客人捞的面分量足不说,浇汤时,客人不买牛肉牛杂,老太太也会送几片搭头吃,那叫暖人心啊。你后来咋做的?碗里看着堆头没少,扒拉开,值钱的面条两三筷子,便宜豆芽大半碗,根本不耐饿;关键是你用香精香料调汤,闻着香,吃到嘴里发涩、烧胃,久而久之,谁还来吃?做吃食,就得像你老娘诚心待客,舍得付出才有回报,才留得住客人,你说是这个理吧?”

      

       一席话,说得吕勇面孔通红,却喃喃地不知道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