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的高境界

       ■ 张晶晶(河南)

       高中时,每看到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这句话,我就会想起端坐庙堂,轻巧木鱼,慢拨念珠,双目微闭,神情淡泊,与世隔绝的和尚。那时,“静以修身”的含义在我心中就是脱离世俗,独善其身的修行。


       于是,我经常逃离同学的群体,独坐操场一隅,对天边的飞鸟吟诵古诗,或悄然溜至教室后的池塘边,凝神静气,望婷婷荷花而沉思……诸多“邯郸学步”式的“静以修身”,让我的性格变得多少有些孤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刚入大学,我就在熙攘的人群中一眼认出气质沉静的阿明,不同的是,她的静是静在骨髓,而我的所谓“静”就流于形式了。阿明可以在人声鼎沸的教室里旁若无人地专注看书,还可以安详地聆听室友的吵嚷,即使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她也能背诵英语单词……她这种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心清净淡泊的定力,让我无比佩服。


       那时,我喜欢读更多的书籍,懂得了“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哲理,原来闲逸洒脱的生活不一定要到山径荒野去寻觅,更高层次的隐逸是在繁华的都市,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寻得心灵的宁静。从那时起,我融入了各种群体,培养了维护自己心灵边界的定力,平凡的我渐而具备了在纷繁世间保持身心清净的能力。


       工作后,我结识了七十多岁的老中医李医生,李医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退休的她开了一家名为“养心斋”的诊所,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李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会这样说:“心不静,七情六欲过度会导致心情不畅,以致身体血脉堵塞,这是疾病的根源,甚至是人生的痛苦和不幸,人不但要养心修身,至于宁静,而且要面对现实,乐观进取,顺应自然,发挥潜能,自强不息,保持身心健康,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李医生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七十多岁了,她依然保持每天游泳的习惯,即使在寒冬腊月,也坚持不懈。她说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沉静自己的心绪,培养对抗困难的毅力,这样每天就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面对患者,她静心观察,专注把脉,细开药方,精心针灸,为患者们解除疑难杂症。李医生的药一向极其便宜,问她为何不涨价,她笑道:“我这个年纪了,用不了多少钱,能帮助到大家就好。”


       望着诊所墙上挂着的“宁静而致远”一副字,我豁然开朗,原来“静以修身”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能接纳他人,融入社会,而且要积极进取,用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服务,用自己修得的能量去带动他人,让他人也变得身心健康,热爱生活。


       作为年轻人,懂得了“静以修身”的深层含义,就能走出狭隘的小我,勇敢地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敞开胸襟,大胆地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群体,培养自己顽强的定力,静心修行,锻炼能力,增长知识与技能,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服务于大众,用自己的正能量带动更多的人走向美好,让自己短暂而珍贵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