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呐喊

       ■ 艾华林(湖南)

       2023年6月8日,由华夏早报社主办的《思想者》杂志创刊了。在“只有对人民无限的爱,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中,有一段话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话说:“纵观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正面临着动荡的世界局势,而我们自己,被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所捆绑。因此,我们似乎到了再次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了。如何再次睁眼看世界?” “思想者”抛出了灵魂拷问,“冀望《思想者》选刊与诸君一道携手同行,贡献力量。”

 

       读罢此文,我陷入了沉思。


       1843年,宝庆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而他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在回望魏源睁眼看世界时的中华民族,是处于一个“九洲八荒”“天圆地方”以“天朝”为中心的,以满清人为主宰统治的苦难深重又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宝庆人魏源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了100卷《海国图志》,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另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极大地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从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的时代新风气,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深重的封建王朝,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满清王朝统治的中华民族都没有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为了争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日俄战争,在二十世纪爆发了。1902年3月,一个家道中落的绍兴青年,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病人的疾苦,一面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赴日学医了。而当他看到被日本人当作俄国侦探而砍头的体格健全茁壮的愚弱的国人,只能充当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时,这个做着医治国人疾病美梦的青年人,他的梦想幻灭了。

       从而做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决定,弃医从文了。他就是骨头最硬的,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被毛泽东赞誉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行文至此,我还在思考,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从百年屈辱历史中解放出来的中华民族,自新中国诞生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后的日益强大的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我们真的还需要唤醒民众睁眼看世界吗?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那么,我们如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呢?作为一个文化论者,我想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这里抛开国际风云的变幻不谈。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AI开始取代人类工作的今天,它将来会不会取代人类思考呢?我在刷抖音和快手时,我明显地感觉被投喂了。它们的算法和内容推送机制让我非常愉悦。如果你喜欢看美女,它就不停地推送趣味相同的视频至视频终端,直到我看得起腻、恶心,才过滤掉这些信息。


       而当你在另一个内容上停留超过三秒,你又会接收到相同内容的资讯,直至起腻、恶心、过滤,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视觉冲击和思维攻势,让人不胜其烦。然而,除了这个毛病,互联网作用下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变成井底之蛙或乌合之众。


       不管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的生活里。我发现,人们越来越闭塞和不愿打开自己,尤其是一出生就触网的互联网培养起来年轻一代。他们很容易找到同频共振的人,也会轻易拉黑不同立场的人。


       久而久之,他们的身边就只有一种声音了。当他们通过互相认同和肯定之后,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井口大小的圈子里了,他们看到的天空也就只有井底之蛙看到得那么大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变成了一群乌合之群,很容易被煽动和利用。(凌晨《思想才能抵御浅薄: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在这种社会语境下,我们当今之文艺教育,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我看是有的。如今,在算法越来越精准,目标越来越精确;人们越来越精明,内卷越来越严重;教育越来越功利,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但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


       在这个信息庞杂,获取方便快捷的碎片化时代,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渊博,思想质量却越来越浅溥。无法深度阅读和思考,是人们集体沉沦的开始与病灶。那么,如何突破互联网织就的“信息茧房”,抵御思想的浅薄呢?


       答案是现成的,就是鲁迅先生首推的文艺。


       那么,我们如何唤醒国人迷失的心性呢?这里又要回到二十世纪初了,那时的中国思想陈旧,社会腐败,但一些进步青年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以手中的笔为刀,以心中的理想信念为旗帜,敢于与黑暗作斗争。他们站在了历史的前沿,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改造了国民的血性和认知,塑造了中华人民的钢筋铁骨和民族脊梁。


       近日,“颜宁之问”引起引议,不正是因为我们缺少好奇心、缺少远大目标、缺少原创思维、缺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担当么?


       《人民日报》在点评“颜宁之问”时说:“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只有“心怀梦、敢于发问、大胆探索,相信广大青年一定能啃下更多科研的硬骨头,攀上更多的新高峰。”而在文化领域,我觉得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永远是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和精神担当。


       如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入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虽然欣喜地看到中国文化呈现的繁荣景象,但不可否识的是,仍有一些充满铜臭味的低俗媚俗作品大行其道。比如前些年爆红网络的“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下半身”写作,等等,都是对文化的侮辱。而将“一把好乳”“向黄河撒尿”等诗丢在公共空间,就像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一样,真的很丢人。


       还有,近年来在网络上的爆火的贾浅浅、余秀华之流,热衷于抒写脐下三寸的“睡诗”和亵渎诗歌的“屎尿体”,更是对文化生态的严重破坏。更有甚者,在中小学教材里植入邪恶、低俗的文化内容与插图,毒害青少年,真是令人愤慨。


       当今文坛,为何多莺歌艳舞,风花雪月的小情小我之作了。其所缺乏的恰恰是“五四精神”的独立性和思想性。以上种种乱象,说明文化人早已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初心使命了。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作为时代的“思想者”,我想,我们仍有发出鲁迅先生之呐喊的使命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