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戏弄中华文字了

       文/闫建军(黑龙江)


       一次到省城办事,在一座桥下看到两个路牌,第一个牌子上候车区的“候”字和第二个牌子上的“侯”字只有一笔之差,很明显后面牌子上的“侯”字写错了,两个字虽然只有一笔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差地别。“侯”通常指姓氏,而“候”字则表示等待的意思。


       由此,我又想起春节前去市场买对联,我看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很好,这是宋朝大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作《元日》里的诗句,可我细看看,发现“曈曈日”的曈曈里多了一横,变成“瞳瞳日”了,此句本来是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的,而用“瞳瞳”就改变了这个意思了。


       的确如此,经常在看书时会看到一些错别字,这也难怪,一本书不可能不出现错别字,然而,在城市的街头或商业区,有时会不经意看到道路旁边的指示牌或商家牌匾及广告上出现错别字,看了觉得很不严肃和别扭,对中华文字实在不太尊重,很随意乱用。就几个字都会写错,实在不该。比如“城市品位”的“位”字写成了“味”、“洗车打蜡”的“蜡”字写成了“醋”、“传染病”的“染”字上的九字写成了丸字等等。还有一些错字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有些字写得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如纪均为孔府写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的“富’字上面没一点,“章”字的笔画也多了一笔。从标准化规范化角度看这两个字确实是错别字。因为是大家之笔,又是著名古迹,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艺术意境。其实,这些漂亮的说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生活无比活跃发展和不断的提高,再出现错别字就显得瑕疵刺眼了。


       很多人认为错别字是小事,多一笔少一笔没有太大关系,反正大家能看得懂就行了。还有的人认为,汉字笔画比较繁琐,同音、近音和多音字又多,偶尔拿不准写错了,也在所难免,是可以理解的。更有人认为,错别字也许是故意那么写的,是为了吸引过往行人的眼球注意力,是一种艺术简体字。尤其是一些旅游场所,也会出现名家大手笔的错别字,名其名曰是艺术字体。比如避暑山庄行宫门上的那个“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的牌匾,这是康熙的御笔。这四个字有一个错字,“避”字多写了一笔。为什么错?众说纷纭,说当初康熙是故意写错的,理由分析的还挺有根据。其实,不管怎么解释过戏说,终归到底还是错字。


       错别字就是错别字,出现的错别字看似无所谓,其实危害不小。这些错别字虽然同音不同义,看似大同小异,可实质的潜移默化影响可不能忽视,不但损害城市的形象,还会误导人对祖国文字的认识和产生误解,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同时,也严重影响、干扰了社会文明和文化健康发展的新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汉字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之魂,我们都应以祖国汉字为荣,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中国民族的文化,不能随意、故意错误使用祖国汉字,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用字是否规范准确,不仅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和品位,更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不要让错别字自由泛滥,更不要错别字败坏了我们文明的城市形象。当然,取缔、消灭错别字,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社会监督,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要避免错别字。尤其是街头指示牌、牌匾等公开的文字,一旦字形字义拿捏不准,要查阅资料或多多请教,注意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别,把握字音和字形及字义的关系,掌握好音、形、义的关联,以免出现错别字。


       其次,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认识错别字的危害,树立规范使用文字的意识,要规范牌匾,强化街面牌匾的规范,从源头上堵住“带病”指示牌、广告牌的出现。同时,要强化监督。市场监督、城市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监管,及时纠正街面上宣传语、指示牌及广告牌的错别字。


       需要强调的是,国人必须要尊重我们的文字,不能因为省事、独特和艺术需要,就写错别字,甚至戏弄中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