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直播带货惹争议,歧视比HIV更可怕

       12月1日,央视网发布24岁艾滋病患者回应直播带货争议的视频,视频中主人公小磊称自己因大学期间交友不慎而感染艾滋,本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他,如今因病不得已靠直播维生。他曾遭受过网络暴力,被房东驱赶,被朋友拉黑。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2021年7月14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直面不平等——2021艾滋病防治全球进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377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约有68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由于艾滋病具有传染性,且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无法根治,人们往往谈“艾”色变,但事实上,通过持续、终身用药,以及规范性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感染者寿命。对于艾滋病人而言,最可怕的往往不是病情,就如视频中小磊说的“HIV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和歧视”。


       人们之所以歧视艾滋病患者,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恐惧,由于对艾滋病缺乏了解,人们将对传染病的恐惧迁移到患者身上,将艾滋病患者看做一个移动的传染源,避免与他们交谈或是身体接触,这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是趋利避害,但事实上,这样的歧视而不自知对艾滋病人是一种可怕的残忍。


       另一部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则来自于刻板成见。一些人将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归结为性滥交,给艾滋病患者附上不检点、不自爱的标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审判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仿佛患者是恶徒,将对疾病的偏见上升到了人格层面,粗暴地给这个群体贴上了失德标签。


       除了来自外界的歧视,艾滋病患者也会产生自我歧视的心理,由于外界的道德压力,艾滋病患者往往会产生对自己的一些负面认知,多表现为自我否定、自我封闭或是羞于医治而隐瞒病情,让自己长期处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极大地阻碍了病情的治疗。


       一位艾滋病患者写到:“大众对病患者的指责和诋毁,远远大过病患本身的痛苦。生理之病与人格毫无关系,指责和诋毁是普罗大众的文明之病。”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偏见和歧视,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打破对艾滋病的歧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恐惧源于无知,疾病并不能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让我们对艾滋病多些关注和了解,对艾滋病患者多些关爱和理解,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之下。█杨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