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工作人员参与虚假诉讼从严追究责任

       为规避调控政策,虚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提起诉讼,这样的虚假诉讼该如何处理?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提出24条具体举措,要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房屋买卖虚假诉讼、“套路贷”虚假诉讼等违法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对司法工作人员参与虚假诉讼的,从严追责。


       新出台的《意见》规定,为规避调控政策等非法目的,虚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提起诉讼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虚构购房资格参与司法拍卖房产的,应当认定拍卖行为无效。


       《意见》要求,人民法院认定为虚假诉讼的案件,不应准许原告撤诉,应当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虚假诉讼行为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或者多次参与虚假诉讼、制造系列虚假诉讼案件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郑学林指出,要确立整体从严刑事追责原则,从严追究虚假诉讼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对虚假诉讼共同犯罪中罪责最突出的主犯、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前科再次实施虚假诉讼犯罪的被告人,要充分体现从严。


       《意见》提出,公职人员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应当通报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律师等专业人员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可通过司法建议督促予以行政处罚或行业惩戒;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构成犯罪的,从严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意见》还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虚假诉讼“黑名单”制度,在全社会营造不敢、不能、不愿虚假诉讼的法治环境。


       新出台的《意见》列举了十类常见的虚假诉讼行为,为整治虚假诉讼划出了重点。此外,《意见》提出,法院工作人员参与虚假诉讼,依法从重处罚。


       这十类常见虚假诉讼包括:民间借贷纠纷,执行异议之诉,劳动争议,离婚析产纠纷,诉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的财产纠纷,企业破产纠纷,公司分立(合并)纠纷,涉驰名商标的商标纠纷,涉拆迁的离婚、分家析产、继承、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涉房屋限购和机动车配置指标调控等宏观调控政策的买卖合同、以物抵债纠纷等各类纠纷,是虚假诉讼易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