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树

       文/刘晓平


       去慈利赵家垭水库采访途中,记不清是金坪乡哪一个村的村道旁,有一棵大树,高数十丈,枝叶遮盖面积达六七分田地,但主干不到丈许,扭曲的枝干有十余条,均不能为栋梁,亦难为奇材,一般用材也需特殊用处和用法。因而人见了无人能产生兴奋、惊奇的反应,眼睛为之一亮者也不多;所以,我们一车的人见了均无反应。但是,见多识广的司机王师傅,却由衷地发出一声感慨,使大家心底无波的心态顿起微澜。我记得当时王师傅是在大家昏昏欲睡之际,忽地一声:“啊!一棵好大的树,可惜不是用材。”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车窗外寻找。这时,王师傅又发感慨:“若是用材,它也就成不了大树了。”普普通通的王师傅,就因为这几声感慨,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也许,跑遍天下的王师傅,仅仅是一种无意识或者是一种实在的感慨,并无世事沧桑艰难的语意,但却引起了一车人的议题。
   

       大家都说:王师傅是一位哲人。王师傅的感慨虽只三两声,却把生活中富有哲理的生活现象阐述得有眉有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古人的总结,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大浪淘沙而留传下来的金子般的哲言,但却不及王师傅的两声感慨来得朴实易懂。王师傅是我们现代百姓中的哲人,这只是议题之一。
   

       是用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大树?这是大家的议题之二。我国的现实是:山上有树而形成林的少,人间有才而形成群的少。于是乎,是用材必被伐之,是人才则要么累而早夭,要么共嫉而诛之。因此,山上难以有大树,人间难以有大才。本土的中国作家为何无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也有以上原因的存在,这只是一例。试想:山上用材成林,何愁没有大树?人间人才成群,何愁没有大才?
   

       东西方待才的态度谁劣谁优?有人说,东方人待才嫉而诛之,西方人待才嫉而成才。事实上,东西方人对待优于自己的人总是有一定的嫉妒心理的,但对待的态度不一样,东方人是嫉才而时时去打击之,而西方人则是嫉才而时时想着去超越他,于是自己也便成了才。两种态度谁劣谁优?不言亦明,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改变自己,此议题三矣。
   

       以上三议题,虽属常谈之话题,但有其新意,故记之。同车之人有柯云、黄安国、张智勇三君,开车的师傅是慈利县水电局开三菱车的王师傅,一个睿智的兄长。